中小博物馆办展工作方式的探索-博物馆学研究-学术研究-营口市博物馆 

博物馆学研究

中小博物馆办展工作方式的探索

【 字体:
2008-05-15 11:31:17  阅读次数:11670 次

  目前我国县市级的中小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的80%以上,这些中小博物馆绝大多数都存在基础设施差,经费不足,展览与服务水平低下等困难。去年6月,辽宁省文化厅在营口市召开了中小博物馆建设发展座谈会,会上,副厅长张春雨同志在谈到我省博物馆面临的困难时特别指出“一些中小型博物馆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宣传展示,服务社会’的功能”。而陈列展览面孔的多年不变,临时展览、精品展览及相关服务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宣传、教育职能的发挥。长此以往,这些中小博物馆势必失去观众,失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举办群众需要的展览是博物馆的生命力所在,中小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不断更新的临时性展览,以新的展出内容来吸引观众,正是适应新形势的一种有益探索。那么,作为中小博物馆,如何兴利除弊,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通过举办展览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职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呢?

  营口博物馆正式成立于1981年,不仅馆龄短、起步晚,而且规模小、文物少,建馆不久又因“有馆无址”而沦为“文化孤岛”十八年之久,宣传教育功能曾一度停滞,以至于市民几乎不知道营口还有博物馆。2003年迁入新馆,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通过转变思路,创新理念,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内,举办各类专题展览31个,对外承办展览5个,实现“打开馆门,走出市门,跨出国门”的跳跃式发展,营口市博物馆逐步成为了解历史的殿堂,传播知识的中心,教育群众的场所,建设文明的窗口,被授予营口市先进集体、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国防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下面就结合营口市博物馆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对中小博物馆的办展方式作初步的探索。

  一、文企联姻,勤俭节约,解决办展资金

  谈到中小博物馆面临的困境,资金当列首位。要办展,钱从哪里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不等不靠,在努力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走“文企联姻”双赢之路,用“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的方式工作在困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营口博物馆曾历时7个月,走访了营口全地区70余家企业,行程近万公里,赢得了21个参展企业30万元的资金支持,成功地举办了《辽滨风采--营口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展》和序厅的展览。沿着这条办展思路,每举办一个展览,都可以寻求合作伙伴、赞助单位,争取社会的支持。在营口博物馆举办的31个专题展览中,只有3个是政府财政投入,其余27个都是通过社会化运作自筹的资金。节约创造价值。办展中,营口博物馆费尽心机节省费用,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自己肩背人扛运送装修材料,自己铺设电路、刮大白……靠着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锻炼了一支团结敬业的职工队伍。这种精神是一种无价的财富,靠着这种精神,营口博物馆曾在40天里完成了三个展览的制作、布陈工作,被省文化厅领导称为 “创造了资金和时间两个奇迹。” 

 

  二、扬优挖潜,整合资源,丰富展览内容

  展品是举办展览的核心条件,中小博物馆基本上都面临着展品不足的困难,加之中小博物馆又大都处在中小城市,流动人口少,观众的主体是本市市民,这就要求展览必须“常换常新”。营口市博物馆自身文物少,精品更少,为解决办展文物少的难题,一是挖掘自身的文物资源,盘活馆藏,在“精”上下功夫。营口博物馆《古邑风华——馆藏文物精品展》就是在6000余件馆藏文物中选择出300余件精品进行展示。二是广泛借助民间藏品,整合社会文物资源,在“新”上做文章。营口博物馆提出了创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工作理念,利用博物馆的展览平台,整合社会文物资源办展览,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专题展览。其中《首届民间收藏展》引起了省内外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北京瀚海公司、北京文物店、辽宁省文物店的经理、专家以及省内各市的文博同行和文物爱好者都专程赶来一睹为快,展览一再延期;《玛瑙展》得到国家文化部陈晓光副部长的高度肯定;《中国电话卡展》是东北地区首个个人卡展,吸引福建、宁厦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收藏爱好者参观;《贝壳展》让孩子们在愉悦和快乐中掌握科学知识,深受青少年朋友的欢迎,日接待观众5000余人次,创博物馆单日接待观众历史新高;三是以馆藏文物为原型,利用复制文物举办展览。2005年4月,营口博物馆在韩国仁川韩中文化馆举办了《渤海明珠·中国营口》历史文化展,首次利用展览把营口的历史与现代、物产资源与自然风光推介到异国。

  三、利用媒体,宣传推广,争取市民支持

  要想让观众走进博物馆,离不开宣传工作。营口博物馆每办一个展览,都对宣传进行精心的筹划,做好展前铺垫、展中介绍和展后跟踪,并根据展览的内容和观众群体,选择适宜的宣传媒介。并与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长期合作开办专栏、拍摄专题片。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而且赢得了广大市民对文博事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2005年5月,营口博物馆为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征集实物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有的为展览提供实物线索,有的陪同博物馆工作人员征集资料,有的主动把藏品送到博物馆。一位76岁的老人,拄着拐,为展览送来他收藏的30余件日伪时期的历史遗物,其中一份装订成册的1945年的《解放日报》一经展出,便吸引了众多记者、参观者的目光。展览共得到市民无偿提供的实物近200件,极大地丰富了展览内容,增强了展览的可观性、教育性,从而取得了理想的办展效果。

  四、大馆嫁接,小馆共享,延伸展览阵地

  中小博物馆要发展,要在劣势中寻找优势,把优势转化为胜势。营口博物馆根据本馆馆藏火花的特色,主动与旅顺博物馆联系,在旅顺举办了《中外火花展》,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这一做法被省文化厅领导称之为“向巨人挑战”。此举,既借助大馆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又学习到先进的办展经验。中小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也是一种经济便捷的办展方式。2005年12月,营口博物馆引进了盖州沈延毅纪念馆《沈延毅先生书法艺术展》,这个展览树立了营口的文化品牌,为营口市旅游城市的创建起了积极的作用,营口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出席展览开展仪式。而2005年8月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展览》,则开辟了展览“一家投入,多家受益”的办展之路。该展深受市民的欢迎,参观者络绎不绝。营口博物馆将该展无偿提供给阜新市博物馆、盖州市沈延毅纪念馆、营口鲅鱼圈区文博部门进行展览,使“三市一区”数十万名观众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延伸了展览的服务阵地。

  五、打破单一,多元办展,激发观众共鸣

  围绕200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与青少年”的主题,营口博物馆把目光集中在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上――残疾青少年身上,举办了《精彩无声--营口市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书画作品展》,展览突破以往单一的办展模式,除展出残疾孩子的书画作品外,还举办了书画笔会、作品义卖、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特别是在文艺演出中,博物馆职工自编自演了多个节目,还专程创作了《精彩无声》配乐诗朗诵,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共鸣,市广播电台为此专程采访了馆领导。通过展览以及由展览而衍生各种形式的活动,营造出了全社会浓郁的助残风尚,社会各界为市特殊教育学校捐赠了近10 万元,多家单位主动为聋哑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在举办《营口地区第二届国画精品展》时,把展厅办成课堂,特别邀请参展画家对国画的发展、创作技法、画面题诗等有关知识向观众进行讲解,让参观者获得更多的收获,有人还主动留下联系电话,请工作人员在下次举办这样的展览时一定要通知他。

  六、配合时政,把握契机,扩大展览影响

  展览不仅要为市民服务,也要围绕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为社会服务。2006年4月,为配合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营口博物馆与市纪检委、机关工委、检察院馆联合举办了《盛世警钟――预防职务犯罪》展览。展览取得显著的社会效果,营口全地区各部、委、办、局500余家单位的一万余名党员干部参观了展览。每个单位都将参观该展作为对职工进行廉政勤政教育的必修之课,营口所辖四区及大石桥市的纪检部门还分别在我馆举办了学习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从博物馆“举办一个展览,举行五次仪式”的现象可以看出,如果博物馆的展览能够顺应社会的形势,它的服务功能就会得到扩大增强。配合全市文化“五进”活动,打造流动的展厅,营口博物馆还把展览送到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农村,成为“群众身边的博物馆”。 

 

  七、深挖内涵,打造精品,提升展览品位

  精品陈列是博物馆的基础,这些精品陈列将从根本上增强博物馆的凝聚力、吸引力。馆藏火花是营口博物馆系列收藏之一,虽然它只是近代工业和文化的衍生之物,但它方寸之间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精巧丰富的设计和制作,具有非常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会使人们在与它的接触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对此,根据自己的馆藏资源和地域特点,营口博物馆进行了馆藏火花的整理、设计和制作工作。为使火花展的制作美观,专业人员对每一框火花都设计出十余种陈列方案,最后甄选出最具视觉效果的一种进行装裱。并请省专业的展览设计人员、专业的展览制作队伍共同进行设计制作工作。在展览设计中运用新的艺术装裱手法,通俗、精练、典雅的文字说明,简洁朴实的装祯制作,使它成为内容独立、陈列丰富、运载便利的艺术展品。既可以作为反映营口近代历史的特色陈列品在博物馆展出,也适宜流动巡展。这一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馆藏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科学地加以利用,它在库房中沉睡的慵态便会焕发出大觉初醒的朝气。

  八、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还原历史风貌

  如果一味地强调展览的规模、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中小博物馆绝对无法与大馆相比,这条路只能把自己带进死胡同。博物馆在宣传中应注重展示特色,把自己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这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者的最大卖点,是博物馆的灵魂所在。2006年营口盖州境内出土了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汉代陶器,成为营口地区轰动一时的新闻,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发掘现场观看。营口博物馆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筹备《2006盖州汉墓出土文物特展》,通过展览将营口汉代繁盛的历史风貌还原,激发市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从文物发掘、出土器物修复、陈列设计仅用八个月,营口博物馆就完成了展览的筹备工作,实现了“当年挖掘、当年修复、当年研究、当年展示”。展览尚未正式对外开放,就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目睹营口地区汉文化的风采。

  澳大利亚学者唐纳德·霍恩说过,“我们应追求我们大家的博物馆,所有的人都能读懂的博物馆”。博物馆既是“阳春白雪”的高雅场所,也应该“雅俗共赏”,成为大多数群众的精神家园。中小博物馆办展览不要局限于自己藏品的性质和多寡,更不要把自己局限于是什么性质的博物馆,而要像一个综合医院什么病都可以看那样,什么展览都可以办。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只要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利,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利,都是博物馆应该做的。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认同、参与,群众喜闻乐见,就是办展的方向。一个好的博物馆犹如江河,永无休止,努力做好基本和临时的各类陈列展览,充分发挥博物馆展示与服务的功能,这是博物馆工作者的使命。